
伴随上市银行2024年报陆续披露配资杠杆哪个正规可靠,旗下理财公司的年度业绩逐渐浮出水面。 截至4月10日记者发稿时,16家理财公司的2024年“成绩单”曝光。在经历净值化转型、“赎回潮”考验后,银行理财市场在2024年逐步回暖,大多数理财公司的产品规模和净利润呈现同比增长态势,有公司取得超30%的规模增速或逾158%的净利润增速。与此同时,一些理财公司的相关数据出现同比下滑。 2024年,政策持续引导理财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化身“耐心资本”。业内人士表示,在市场利率下行、资产荒持续的环境下,理财公司应调整底层投资逻辑,在产品结构和资产配置方面体现多样性,重视多元资产、多策略的配置思路。 招银、兴银规模负增长 在激烈的规模排位战中,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是唯二突破2万亿元的理财公司。截至2024年末,招银理财以2.47万亿元的规模稳居榜首,较上年末减少786.86亿元,非现金管理类新产品规模1.43万亿元,占比57.89%。兴银理财以2.18万亿元的规模紧随其后,亦较上年末有所下滑。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21516.07亿元,权益类产品规模67.93亿元,混合类产品规模177.92亿元,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规模13.89亿元。此外,结合截至2024年末的规模数据来看,理财公司“万亿俱乐部”成员达到13家。 在规模增速方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均实现逾30%的高增长,分别为31.68%、31.39%。紧随其后的是浦银理财,规模(含受托管理规模)实现29.57%的增长。此外,农银理财、工银理财、光大理财的规模增速也超20%。平安理财、宁银理财等五家公司的规模增速为10%至20%。 六家国有大行理财公司方面,截至2024年末,这些公司的规模均超万亿元:农银理财以1.97万亿元位列第一,同比增长24.08%;工银理财以1.96万亿元紧随其后,同比增长22.01%;中银理财、交银理财、建信理财、中邮理财分别为1.88万亿元、1.62万亿元、1.60万亿元、1.02万亿元,均实现同比正增长。 中银理财表示,整体规模实现良好增长的原因包括:把握政策变化带来的大类资产趋势性机会,把政策红利转化为资产收益;推进归因分析和风险预算体系建设,以投研能力提升带动产品业绩提升。 开源证券分析师刘呈祥表示,2024年理财规模收复失地,主要与协议存款、“手工补息”、同业活期存款等严监管政策有关,这为理财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此外还与债市行情向好有关。 从盈利水平看,2024年净利润超过20亿元的理财公司有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分别为27.39亿元、26.94亿元、24.92亿元。在高基数基础上,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净利润依然实现了正增长。不过,招银理财净利润同比下滑14.14%。此外,民生理财和青银理财的净利润也出现缩水,分别同比下滑11.46%和0.67%。 2024年净利润增幅最大的是浦银理财,同比增长158.57%,净利润增至11.61亿元。渝农商理财的净利润增长44.12%,净利润增至2.45亿元。农银理财、中邮理财、中银理财净利润增幅也超过20%,分别为22.48%、22.47%、20.58%。 多渠道匹配实体融资需求 “理财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银行在年报中重笔着墨之处。理财资金是典型的中长期资金,近年来银行理财开始在长期投资领域崭露头角,为企业实现长期稳健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2024年,理财公司多途径嫁接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以光大理财为例,光大银行2024年报披露,截至2024年末,光大理财累计落地超200笔科技型企业优先认股权业务,同时将科技型企业认股权作为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之一,发行“阳光紫鑫享”产品。光大理财2023年8月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登记挂牌首批认股权项目,其也成为首家开展认股权业务的理财公司。据了解,认股权是指标的企业或其股东等相关方按照协议约定授予投资方在未来某一时期认购一定数量或金额的企业股权(含股权、股份、份额等)的选择权。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9.95万亿元。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2.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56%。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固收类为主,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18.60万亿元、1.74万亿元、0.83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57.89%、5.42%、2.58%。 记者观察到,银行理财加速布局权益市场。指数化产品凭借透明性、分散性及低费率等优势,正成为理财公司布局权益市场的“新抓手”。 据中国理财网数据统计,目前以“指数”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理财公司发行的产品中,处于待售、募集及存续阶段的数量有111只,其中约四成处于待售阶段,发行机构涉及中银理财、民生理财、招银理财等。 中银理财表示,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权益市场被动投资是当前的投资趋势,被动指数跟踪策略、指数增强策略或成为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重要切入点。截至目前,中银理财已推出挂钩股票指数的含权产品20余只,产品规模超百亿元。 因指数型权益类理财产品具有投资策略清晰、布局灵活、分散性好、管理费用低等特点,常被视为理财资金入市的较好切入点。今年1月出台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并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政策持续引导理财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例如,在绿色金融方面,截至2024年末,交银理财存量ESG主题产品12只,规模合计99.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59%;招银理财累计推出8只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规模76.91亿元;中银理财绿色金融主题理财产品管理规模765.24亿元;建信理财绿色业务余额249.72亿元,同比增长40.70%。 积极拓展代销渠道 目前理财公司主要通过直销、母行代销和他行代销三种方式销售产品,母行代销是主要渠道,他行代销规模持续扩张,直销渠道仍处于建设初期。 数据显示,各家理财公司积极拓展他行代销渠道。截至2024年末,民生理财年新增28家代销机构,行外代销规模增长137.02%;青银理财行外代销机构达90家,较上年末实现翻倍增长;交银理财行外代销产品余额占比57.58%;兴银理财累计开拓中小银行代销机构超500家,通过中小银行代销渠道销售的产品余额1901.62亿元。 中邮理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24年中邮理财在行外零售渠道多点发力,形成国有大行、股份行、互联网银行、城农商行全面布局的代销渠道格局,代销规模增长98.10%,居行业前列;机构理财大客户服务模式持续突破,存量规模1380.19亿元。 2024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强窗口指导,要求非持牌银行压降自营理财规模。自营理财业务的主动关停或被动离场已成为众多中小银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受访人士普遍表示,伴随自营理财规模压降提速,一些理财规模小或获批理财公司牌照可能性不大的银行将加快理财代销业务的布局,预计理财代销市场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 权益投资能力有待提升、产品同质化难题待解、中小银行理财公司牌照难求……当下,理财行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难题。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看来,未来银行理财渠道竞争将呈现“渠道为王”与“产品为王”并重的格局。渠道拓展能力决定了市场份额,而产品创新、科技赋能及客户服务体验构成了差异化服务的护城河。 “渠道方面,各大理财公司将持续拓宽他行代销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产品方面,目前发行的理财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未来需要在产品结构和资产配置方面体现多样性,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客户服务方面,未来理财公司将利用科技赋能,通过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头部机构凭借规模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市占率,中小银行则需通过差异化服务实现突围。”明明表示。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荒局面持续,导致理财公司难觅优质资产。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马鲲鹏表示,未来理财公司的配置重点需要从“固收类资产”逐步转向“多元化资产”来稳定收益率。预计理财公司与保险资管机构在多元资产管理方面的合作会加强配资杠杆哪个正规可靠,相关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将增加。
|